问题描述:
[填空]
在《送参寥师》一诗里.苏拭采用了佛教的“()”观来说诗:“欲令诗语妙,无厌(),静故了群动,空故纳万境。”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。
参考答案:查看无
答案解析:无
☆收藏
答案解析:无
☆收藏
上一篇:教材指出( )苏轼在“知”与“能”、“道”与“艺”的关系上,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,认为,创作的实现是“道”与“艺”的结合,并将“道”,“艺”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“()”、“()”关系
下一篇:教材指出( )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,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,著《()》一篇,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“()”的著名观点。
- 我要回答: 网友(3.144.227.73)
- 热门题目: 1.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突出表 2.在现代心理学史上提出所谓“意 3.《文心雕龙》中专门讨论文学批